-
洪斯河(La Rance)與雙眼拱橋是迪儂景點特色之一,也是許多攝影愛好者發揮功力的好題材。(圖/長安國際運通旅行社 提供)
記者彭康盟/台北報導
距離南方的若瑟蘭小鎮約85公里,從北邊的海港大城聖瑪洛,開車一路順暢大約是30~40分鐘的車程,也因為這樣便利的地理位置,迪儂(Dinan)自中世紀開始就是布列塔尼(Bretagne)的商業中心,更在13世紀成為最富裕繁榮的迷你小城,小城有多迷你?只要花上幾小時的時間,不管從哪裡走都可以輕鬆走回剛剛到過的街道。
若瑟蘭的捷安爵士立像,三十決戰的結果成為西方騎士精神的發源。(圖/長安國際運通旅行社 提供)
沿著藝術家之路,踏著地上的石板,兩旁有著各式各樣的工藝品店,還能欣賞到中世紀街景。(圖/長安國際運通旅行社 提供)
順著別名藝術家之路往下走,鵝卵石鋪地,處處可見風格各異、色彩豐富的古老木條屋,勾畫老街散發出濃濃的中世紀風情讓人恍若走進時光隧道,而兩旁林立許多工藝家的工作坊,以及各式咖啡店與可麗餅店,更添迷人情趣。長安國際運通旅行社蔡總經理表示:「夏天的時候,這裡更是人人必來壓路的景點」。下坡路終點站是迪儂的河港,洪斯河(La Rance)橫躺在眼前,雙眼拱橋串連與對岸的交通,划船是最受歡迎的水上活動,與拱橋平行的另一座古橋,古橋的連續拱好似古羅馬水道橋,銜接兩側高地,但是古橋上不走水,而是汽車進出迪儂的主幹道之一。
迪儂(Dinan)古橋銜接兩岸高地,是進出迪儂的主要幹道之一。(圖/長安國際運通旅行社 提供)
「城牆是我家」的特色是迪儂無獨有偶的,算是布列塔尼地區最特別的小鎮,原來當初迪儂市政府曾經因為籌措不出經費修補城牆,最後只好把城牆的所有權賣給當地居民,由居民各自認養一段,因此一面是城牆三面是我家的房子特色在當地居民的努力下完善的傳承下來,城牆風光依舊,防禦工事的色彩褪去,沿著古城牆散步也是另一種鳥瞰小鎮美景的選擇。
迪儂鎮上的鐘樓。(圖/長安國際運通旅行社 提供)
站上迪儂鎮上的鐘樓(Tour de l’Horloge)眺望整個小鎮,小鎮屋頂盡是一片灰藍色交互錯落,踏在石板路上,融入鵝黃色主調的小鎮。梅西廣場(Place des Merciers)散佈的屋子,樓層越高房子越大,打開窗戶可以和對面鄰居握手互道:「Boujour」。
迪儂古城區讓人有種置身在英國的錯覺,但這裡建築卻是最道地而歷史悠久的布列塔尼(Bretagne)風格。(圖/長安國際運通旅行社 提供)
古色古香的老木屋,分布廣場兩旁的街道,時間的痕跡作用在木屋的柱子、閣樓和外露的骨架上,不明究理的容易誤會這是英國,如果馬車車輪喀啦喀啦奔走在石板路上,說這是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似乎是合理的謬論;外露的骨架木屋,一棟一棟展現棗紅色、淡藍色、黃褐色也要讓人誤解都鐸王朝在今天復辟。
時間的痕跡作用在木屋的柱子。(圖/長安國際運通旅行社 提供)
追根究柢是布列塔尼建築文化隨著征服王威廉飄海度過英吉利海峽,還是英法百年戰爭兩地激烈地血洗血後各自發展,細究千年以上的歷史可能會疲憊想打哈欠,這時候挑選一間感覺不錯的咖啡店,慵懶地躺在戶外椅背感受咖啡因流入喉間,瞬間得到解放。
貝特蘭.杜.蓋斯蘭(Bertrand du Guesclin)-相傳有個美若天仙的貴族妻子,本人卻是其貌不揚,虎背熊腰,因而獲得「豬」的綽號。蓋斯蘭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迪儂的指揮官,率領當地法軍連戰連捷,並且與英軍將領一對一殊死戰中獲得最後勝利。(圖/長安國際運通旅行社 提供)
廣場的商店販賣許多布列塔尼特色名產,相較其他北法城鎮,這裡可以以相差無幾的價格買到容量較大、品質相同的土產品,就連聖米歇爾山餅乾這邊也可以找得到,最棒的是迪儂也可以找到法國北部盛產的海鹽,簡單的燙青菜灑上幾粒布列塔尼海岸的鹽花,專屬於法國天然的幸福輕彈唇齒之間。
延伸閱讀:
布列塔尼三部曲\法國中世紀傳奇小鎮若瑟蘭 建築詩歌的傳頌(上篇)
遊法國/布列塔尼三部曲 中世紀傳奇小鎮若瑟蘭 (下) 騎士道的發源地
遊法國/布列塔尼三部曲之二 城牆是我家 我家在迪儂
法國海賊王的應許之地-聖馬洛(Saint Malo) 布列塔尼三部曲之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